期货开户一站式服务!

常清:与《期货日报》的两次结缘

发布日期:2014-07-08  浏览量:

    每天走进办公室,第一件事情便是阅读《期货日报》,这个习惯我已经保持了20年。在赴美旅行之前我答应了陈邦华社长的邀约,在《期货日报》创刊20周年时写篇小文。陈社长是个重友情的君子,我虽然已是一介布衣,依然尊我为老社长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女儿居所外的林荫小道上散步时,我回顾了与《期货日报》的两次结缘,为不负美意,于是提笔。

  创立一张报纸,让她为新兴的期货市场呐喊助威,成为普及期货知识、面向社会推广期货的舆论主阵地,这在1988年开始研究建立期货市场时就是一项议题,可由于当时报刊审批体制的原因,这个想法被搁置了起来。随着1990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诞生,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了试点时期,于是这一任务成为了当时期货市场创始者们的一项必须要做的功课。

  记得1991年的冬天,为了普及期货知识,我和李经谋、胡怀邦相聚西安,利用胡怀邦在陕西财大的优势,共同主编一本财经类大学用的教科书。我和李经谋住在陕西财大的招待所里,讨论完《期货市场教程》一书的编写大纲之后,又提起了办报的事情。经过一番脑力“激荡”,李经谋决心回郑州后从河南粮食局系统和河南省政府那里“想想办法”。

  当时大家就为这张即将诞生的报纸起好了名字,叫《期货导报》。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有两份报纸对改革经济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舆论阵地:一份叫《世界经济导报》,另一份叫《经济学周报》。我在19861987年期间曾兼任《经济学周报》的编委,负责编辑一个版面。我们想办的这张报纸,考虑到刚开始办报人力物力肯定有限,难以天天出刊,而且如果叫周报后定下了时间,不灵活,所以最后大家同意叫《期货导报》。

  经过李经谋的努力,这张报纸终于诞生了。经谋为此非常兴奋,几次打电话和我商量,为了使这份报纸更具有全国性和权威性,将编辑部分成两部分,采编人员一部分在郑州,一部分在北京。当时我刚创办金鹏国际期货经纪有限公司,在西单大木仓胡同租了一个四合院,便将其中一间办公室腾出来,供《期货导报》采编人员使用。另外,经谋这样安排还有一个用意,就是想让我更多地参与编辑的日常工作。经谋的好意一直传承,无论是李守堂还是王献立在管理报社时,都让我更多地发挥作用。献立在郑商所分管《期货导报》时,始终对我礼数有加,来北京时常和我讨论办报策略。献立为我兄长,却胸怀若谷,迄今让我感动不已。

  我与《期货日报》的第二次结缘在2002年。2001年夏天,我正在为期货市场的整顿感到绝望,汪建熙先生找我谈话,让田源和我参与筹办中国期货业协会。于是我便找到了原全国期货经纪业联席会秘书处的翟小松、吴玉文,让他们两个人在我公司办公场地办公,全职参与具体筹办工作,年末中国期货业协会成立。当时田源和我商量如何更好地发挥《期货导报》的作用,又和李经谋、王献立等人商谈,将报社的业务指导归协会。在大家的努力下,我于2002年始成为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,作为协会的副会长负责报社的工作。

  当时报社十分困难,整个行业处于最低谷,期货经纪业全行业亏损,只有交易所财政上宽裕,但又不能给予报社更多支持。但即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编采人员的工作热情依然让我难以忘记。我与陈邦华、陈亚光两位报社的领头人就采编方针讨论过多次,常常讨论到深夜,并为期货市场再次获得发展,也会有光明的前景而激动不已。

  当时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坚持在报社工作的采编人员,他们的工资收入与期货公司的工作人员相当,与交易所工作人员的收入无法相比。他们当时也是从交易所分离出来的,可他们为事业无怨无悔。我当时提出了一个引进资金,将报纸股份化的计划,目的是为了将报纸办好,让采编人员有正常的收入,但也由于体制的原因搁浅了。

  尽管财政困难,但报社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很高,不计报酬忘我工作。当时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愉快的工作场面我至今难以忘怀,他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洒在期货这块热土上,他们为期货市场的发展奔走呼号。

  我参与《期货日报》的管理之后,为了便利我的工作,邦华、亚光等同仁决议在北京我公司办公地设立一个编辑室,并设置一个副主编和采编的岗位。对于他们的细心关照,我心存感激。由于大家的努力,2002年开始,报纸也大受业内人士呵护。许多投资家都是每日必读,大家也在广告方面照顾报纸。2006年中期协换届,我不再担任协会副会长,从此以后再没有去过协会办公场地,当然也和《期货日报》的采编工作彻底分手了。

  中国的期货行业是一个给点阳光就会大放光芒的行业,我国的期货市场从试点到今天的发展,国家并没有投入什么,各个部门只是给予了一定的宽容,靠期货人的努力,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行业,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了一个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价格信号体系,为中国的企业家提供了管理风险的手段,为建设一个经济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  期货媒体人是期货人的重要组成部分,《期货日报》的工作人员我一直比喻成拓荒牛,默默地耕耘,吃的是草,挤出的是奶。期货媒体人的奉献精神,必定代代相传,激励后来者。《期货日报》必定在中国期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  我虽不参与《期货日报》的采编工作了,但我每天的美好生活都是从翻阅《期货日报》开始的,对《期货日报》的阅读和关注,也势必伴随吾之一生。

来源:期货日报

 

免费预约期货开户

姓名: *
手机: *
 
上一篇:常清:从“钱荒”、“股灾”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套联动
下一篇:常清:中国期货市场要成为世界定价中心